【竞赛】第十八届(2025)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永利集团官网校内选拔赛宣讲会
为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深化节能减排实践教育,4月11日晚,第十八届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永利集团官网校内选拔赛宣讲会在犀浦校区2号教学楼如期举行。本次活动邀请到了张楠老师、周锦志老师为同学们讲解节能减排大赛的赛程安排和备赛技巧。
以赛促学:传承赛事精神,培育绿色创新人才
宣讲会伊始,张楠老师以赛事发展历程为切入点,回顾了交大学子在历届全国节能减排大赛中的亮眼表现。自2008年首届赛事举办以来,西南交通大学累计斩获国家级奖项百余项,其中多支团队凭借“光伏驱动智能灌溉系统”“工业余热回收装置”等创新项目摘得特等奖殊荣。张楠老师表示:“节能减排大赛不仅是科研能力的试金石,更是践行‘双碳’战略的青年舞台。希望同学们通过赛事锤炼跨学科协作能力,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绿色解决方案。”
围绕本届赛事规则,张楠老师从作品分类、评审标准、材料提交等维度展开详细解析。她强调,参赛作品需紧扣“节能减排、绿色能源”主题,体现学科交叉性与实践价值,鼓励团队结合“智慧交通”“低碳校园”等热点方向选题。同时,张楠老师建议同学们善用学校实验室资源,在导师指导下优化技术路线,提升作品的创新性与落地可行性。
多维赋能:专家答疑解惑,点燃科创热情
作为多次指导学生获奖的资深专家,张楠老师从评审视角分享了备赛策略。“优秀的作品需要兼具‘技术突破性’和‘社会价值性’。”她以往届获奖案例为例,指出团队应注重数据支撑与实地调研,避免技术空想。“例如,针对农村生物质能利用的课题,需深入田间采集样本,用实验数据验证方案的经济性与环保效益。”此外,张楠老师还提醒参赛者关注申报书撰写规范与答辩技巧,强调“逻辑清晰、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更能赢得评委青睐。
在自由交流环节,现场学子踊跃提问,问题涵盖组队分工、选题优化、实验资源对接等,张楠老师和周锦志老师参与解答。针对“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成本控制”的困惑,张楠老师建议采用“分阶段验证”模式,优先通过仿真模拟验证理论可行性,再逐步推进实物开发;周锦志则补充道:“可尝试与校外企业合作,利用产业资源降低试错成本。”两位老师的务实解答赢得阵阵掌声,不少学生会后仍围聚讲台进一步咨询。
厚植沃土:双创教育助力“双碳”使命
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是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起的重点学科竞赛,已成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西南交通大学始终以赛事为纽带,构建“导师库-项目池-孵化基地”三级支撑体系,通过定期举办技术沙龙、专利讲座、模拟答辩等活动,助力学生团队成长。
“宣讲会不仅让我明晰了备赛方向,更感受到交大人‘知行合’的担当。”会后参赛学生如是说道,随着“双碳”目标深入推进,西南交通大学正以创新竞赛为支点,引导更多学子投身绿色发展浪潮,让科技报国的种子在实践沃土中生根发芽。